8月22日至27日,一个别开生面的艺术作品展和一台独具特色的音乐会将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和北京音乐厅分别举行。说它们特别,是因为办展和演出的主角既非名家,亦非新秀,而是来自素有龙城之称的江南古城常州的大中小幼师生们。他们将在京城展出350多件书画作品,同时献演一台洋溢着江南风情的少儿民乐演奏会。这个名为“七彩江南”的大型展演活动是常州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一次艺术教育展示活动。
京都献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这里不仅云集了全国艺术界一流的大师和学者,就是北京市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水平在全国普教系统也堪称一流。负责此次展演活动的汪鹤鸣如数家珍地介绍了足以显示常州师生进京交流的“底气”:1997年,江苏省青少年书画大赛,常州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全省12个特等奖,常州捧回了一半;1998年,全省美术教师作品展,常州同样夺得团体总分第一,一等奖获奖数也是第一;l999年,全省中小学艺术作品展,常州市的一等奖获奖数再拔头筹,市教委同时获得了最佳组织奖。被誉为常州艺术教育“精品”的常州少儿民乐团,十年来先后数十次在国内外的重大比赛中获奖,如北京“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一、二等奖;文化部、广电部等举办的全国第一、二届少儿民乐比赛金、银奖;华东少儿民乐比赛第一、二名,江苏省音乐舞蹈节一、二等奖等90余项奖项。近年来,这个娃娃乐团先后应邀到北京音乐厅、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献艺,还被邀请到日本、台湾等地演出。每到一处,轰动一处,演出场所座无虚席,场外还有等待入场的长龙。许多白发苍苍的海外侨胞在孩子们的琴声中老泪纵横,欲罢不能。曾随团出访的媒介同行告诉笔者:“海外的传媒亲切地叫他们“小小亲善大使。”因为乐团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14岁。”
事实让人们认识到,艺术教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副科”,而是培养创新精神与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常州市教委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师资队伍、硬件建设、组织管理、课外活动等方面予以规范和支持。他们还通过常州市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加强国际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汲取海外文化精华。汪鹤鸣告诉笔者,此次进京展演期间,除了通过现场的交流学习外,还将专门邀请北京的艺术教育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这样,利用暑假随团进京观摩的五十多位校长、书记及参加展演的教师都将接受一次高层次的培训。
现如今,常州的中小学全部开设了艺术类课程,条件较好的学校配备了美术室、音乐室、舞蹈房等。一个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艺术特色学校网络正在全市形成:刘海粟美术幼儿园、戚区中心幼儿园、常师二附小、芙蓉小学、三中、十一中、洛阳中学、常州技术师范学院等都因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而远近闻名,师生们在绘画、陶艺、剪纸、烙画、雕塑、刺绣、竹刻、戏剧、器乐、合唱等领域里各显神通。
常州市五中率先成为艺术教育的特色学校。校长董小勋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就是教育的资源,合理地开发这种资源就是教育者要做的工作。”1995年,该校以艺术特色教育为突破口,开设了初中特招班、普高美术班、音乐班,并开设了艺术网站,让一些有特殊潜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接受专业指导。今年高考,五中有150多名学生超过本科录取分数线,和往届的学生一样,其中许多学子将被理想的艺术院校录取。
中国美术家协会研究部主任胡明之先生五十年代毕业于常州市二中,此次被邀请担任评委,见到家乡儿孙辈的作品,年逾花甲的胡先生兴奋不已地说:“常州市教委这么重视艺术教育,在全国都是少见的。”
艺术是美的、形象的、有感情的。艺术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只会技法的“匠人”,而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艺术创作中学会创新思维,从艺术欣赏中培养审美情趣,用艺术的养份丰富心灵,完美人生,开创事业。
这一教育真谛正在龙城常州被不折不扣地实践着。江南酷热的炎夏挡不住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市三中陶艺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兴趣盎然地在活动室里“玩泥巴”,家长来喊吃饭都喊不走;市五中的孩子们刚刚走下考场,就一头扎进了画室,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畅游在艺术的海洋里;市少年科学艺术宫的排练大厅里,孩子们用民乐演奏世界名曲《卡门序曲》、《雷电波尔卡》、《拉德斯基进行曲》,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令人耳目一新;连刘海粟美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在大热天里撅着小屁股搞舞蹈“创作”。
著名少儿民乐教育家、常州少年民族乐团音乐总监刘逸安真诚地告诫琴童家长:“让孩子学琴,千万别抱什么功利目的,只要孩子爱上音乐,就是最大的成功。”刘老师的门下曾经培养出中央民族乐团首席二胡赵寒阳、上海民族乐团首席二胡段皑皑等,他本人也在“ART”杯赛中与民乐大师刘德海等同获“园丁奖”。
为了避免艺术教育中功利性的误区,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常州市教委始终坚持“艺术教育是为了提高素养、陶冶情操、发展智力、推进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1998年,市教委组织了全市中小学的“整台文艺演出活动”,参与“整演”的学校达60多所,师生7万多人,师生自创、自排、自演的节目1200多个。汪鹤鸣介绍说,“整演”的最大特点就是参与活动的对象不再局限于音乐教师和少数艺术特长生,上至校长、老师,下至学生、家长,甚至清洁工、门卫都加入了活动的行列。汪主任还对这样一件事记忆犹新:一个残疾学生坐着轮椅“走”上了她做梦都不敢想象的舞台,参加班级合唱,观众对这个特殊的演出队伍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的父母流着眼泪看完了孩子班的演出。